心境先静一静


有时候,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比一味咬牙硬撑更加健康。

当生活的压力让人动弹不了,可是地板上还散满了玩具,
在这时勉强自己在满腹情绪下去清理,只会让负面能量扩散到整个家。

我们究竟看重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从我们的内心挣扎中接收到怎样的讯息?

让客厅暂时凌乱不是什么大问题。
先停下来,深呼吸,
让心情沉淀,再来收拾也不迟。

与其执着于“完美”,不如选择内心的平和。
对家里每个人来说,这种温柔的缓冲更有意义。
毕竟,我们离“完美”有多远?
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流浪狗



最近,偶尔会想起前几年出没在我们家附近的那只流浪狗妈妈和她的几只小狗。


这只狗妈妈带着她的小狗们在我邻居的前院栖身。虽然邻居并没有意图多养宠物,但出于同情,偶尔会给它们带一些剩饭剩菜。尽管只有一棵树的小小树荫遮挡阳光和雨滴,这点善意已足以让这个新生的小家庭在社区里安顿下来。


那些小狗们看上去刚出生不久,嬉戏的模样温暖了部分邻里的心,但流浪动物的现实却没有那么让人喜爱。深夜的吠叫声和满地的粪便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抱怨和议论。


作为有新生儿的父母,我敏感地察觉到事情的发展并不妙。听着邻居的抱怨,我联系了所有能找到的“零扑杀”收容所,并在各个网上论坛发布信息。最后,总算找到了一家绝育组织,愿意协助捕捉并安置这群流浪狗。


狗妈妈


然而,组织由于人手关系,每次的捕捉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似乎是因为手段太温和。这一来,街坊们开始议论纷纷,提出各种意见,甚至有点酸涩地说“要用点力才能妥善抓到它们”。这些言语让我心里有些酸楚,毕竟我的初衷只是为了让它们得到妥善的安置和必要的绝育。


我心里清楚,如果最终没人收留它们,我愿意暂时在家照顾它们一段时间,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收容场所为止。


然而,在某个清晨,我目睹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所有的小狗都死了。


我的邻居通知我,几只小狗的尸体散落在社区的不同角落,身体僵硬,嘴边还有白色的泡沫。而狗妈妈却不见了踪影,一种凝重的氛围笼罩在社区上空。


确实,前一晚凌晨三点左右,仍在加班的我听到了几辆车的异常声响和一些不安的狗吠打破了夜的寂静,但当时我只是以为是狗狗们和其它流浪狗一起嬉闹的声音,也并未在意。


虽然没有通知任何官方机构,左邻右舍只是感到社区突然安静了许多,偶尔有人提起这些“来得快去得快”的狗狗们。狗狗们的离去让人心里不安,那手段似乎也异常残忍,但没人知道这是谁的安排。


只希望,这只狗妈妈还活在某个地方,平安无事……

餐馆墙上的浮世绘:一次意外的艺术之旅 (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有时候,世界名画会在最不经意的地方与我们相遇。这段故事始于一家日本餐馆墙上一幅引人入胜的画作,开启了我对浮世绘艺术的探索之旅。


在熟悉的日式餐馆里,品尝着温热的味噌汤和新鲜的寿司,我的目光被墙角一幅色彩鲜艳的画作所吸引。那是一幅描绘巨浪的作品,深邃的蓝色和动态的构图令人过目难忘。起初,我只是对它感到好奇,但随着在不同的餐馆里反复看到类似的画面,这种好奇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探索的欲望。

带着疑问,我开始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画作远不止是墙上的装饰品,而是通往历史和美学的窗口。原来,它们出自日本传统的浮世绘(ukiyo-e),一种利用精巧的木刻版画技术创作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在雕刻精细的木板上,反复上色印压,创造出层次丰富、色彩鲜明的作品。

woodblock printing technique (AI Generated)


让我尤为着迷的是这些作品中所使用的深蓝色。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得知这种蓝色是当时新引入日本的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这种颜料从欧洲传入,以其深邃、鲜明和持久的特性,彻底改变了浮世绘的艺术风格。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普鲁士蓝,使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层次和情感深度。

其中,著名艺术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尤为经典。画中,巨大的海浪如同山峦,仿佛要吞没小小的渔船。每当凝视这幅作品,我的心中都会涌起对船上渔民的担忧,以及对无可抵挡的大自然力量和命运安排的感慨。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传达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勇气。

随着对浮世绘的了解加深,我意识到它在历史、文化和艺术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普鲁士蓝的引入不仅革新了日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对全球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在餐馆或画廊中邂逅这些版画时,不妨放慢生活节奏一下,欣赏它们所蕴含的美与历史。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增添“日本的感觉”或提供视觉享受,它们代表着一个艺术的转折点,承载着艺术革命和跨文化交流的故事。

这次意外的艺术之旅让我明白,艺术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我们与过去连接在一起。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深入感受到了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魅力。

或许,下次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遇见这样的艺术品时,可以停下脚步,去探索那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成为英雄并非男孩的唯一选择

被贴上“大小孩”的标签并非男性专属,但社会通常将其贴在未成熟的男性身上,且有时带有贬义。在英文中,这类人通常被称为“mama’s boy”,指过度依赖母亲的男性,他们往往缺乏独立决策能力,需要母亲的帮助和支持。相比之下,女性在类似的情况下通常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因为女孩依赖父母被视为正常,不会受到过多的指责。

然而,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男性面临着巨大的歧视和不必要的期望,必须符合“社会标准”才能被视为真正的男人。例如,我们要求男孩不要哭泣,即使他们感到受伤或难过,因为流泪是不被认可的行为。因此,从小男孩就被要求学会坚强,不允许表达“弱者”的情绪。

在职场上,男性如果表现出情绪波动,往往会被视为软弱,因为社会期望男人应当强壮、勇敢、沉着和坚毅。这些期望给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渐渐没有机会正视自己的内在情绪,最终许多男性变得情绪封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大男人”觉得表达伤心毫无意义,即使看到他人的痛苦,也认为那些情绪不值得显露。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角色的界限逐渐模糊,各种工作不再局限于特定性别,我们不再过于要求特定性别去处理特定的事物。然而,社会对男性的传统期望依然存在。他们被要求符合社会对男人的标准,才能被视为一个正常人。这使得男性在追求这些标准的过程中,背离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帮助男性发展自身能力和潜力,摆脱过时的社会期望和限制,追求自己的价值观。

最后,我想强调,这篇文章关注男性面临的心理挑战和社会期望,并非忽视女性也面临着各种社会和文化上的偏见和压力。我们需要意识到,性别不应该成为一个人发挥自己能力和追求幸福的障碍,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包容。


MBTI 人格测试

最近通过启点文化,我认识了 MBTI 人格测试这个工具。

原以为人类的性格是无法预测的,了解 MBTI 之后才发现,人类的性格早在一百年前就被荣格的人格类型论所阐述了。(MBTI 并非荣格研发,但两者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MBTI 将人类划分为 16 种不同的人格类型,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倾向”:

Extraversion(外向) / Introversion(内向):E 的能量来自社交;I 的能量来自独处。
Sensing(感官) / Intuition(直觉):S 通过五感获取信息;N 依靠抽象概念。
Thinking(思考) / Feeling(情感):T 用逻辑分析选项;F 以主观同理心。
Judging(判断) / Perceiving(感知):J 喜欢有规划的生活(井井有条);P 喜欢开放的空间(随遇而安)。

虽然性格可以通过这四个维度来区分,但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 S(感官)和 N(直觉)的特质,并非非黑即白。一项倾向占优势,另一项则为辅助型。当然,也有人在某一倾向上极为突出。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更为主导后,就可以从四个维度中各选择一个,组成四个字母的人格类型。例如:ESTJ、INFP、ENTP 等。

启点文化有一门课程《你是哪种人?》,讨论了 MBTI 人格测试和荣格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其中也提到了 MBTI 的演变过程,从一位崇敬荣格的母亲到她女儿接手 MBTI 的故事,非常有趣!

至于 MBTI 的结果,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各种风波,这并非没有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其结果的一致性无法被科学证实,因此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接受程度。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在意不同时间和环境下所产生的差异结果。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人格类型,可以作为了解自己、更加接近自己,以及在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和自我怀疑时参考的小提示或指南针。


更加接近自己

在得到 MBTI 结果后,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对照,确实发现人格结果中的优缺点与自身相符,甚至会让自己有“恍然大悟”的时刻,仿佛如梦初醒般发现:“难怪当初即使自己不喜欢,还是会那样选择”或者“原来莫名的喜欢或不喜欢并非毫无原因”。确实如荣格所说,是“现实世界里的指南针”。

作为学者型(INTP)人格倾向的人,往往更喜欢独处,乐于在自己的世界中研究事物。然而,社会或周围的人可能会觉得“不爱社交就是孤僻”,独来独往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这时,个人的性格倾向与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冲突,社会压力使人不得不随波逐流,让自己变得渺小。如果能理解自己为何在某些“不得已”的场合感到不自在,或许事后可以为自己做些事情,弥补过度消耗且不擅长的特性,做好自我调整。

如果一个内向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扮演外向者,并非不可能,只是他们更擅长内向。内向者在从事外向的活动时,持久力比外向者要短。由于不擅长不属于自己的特性,因此更容易感到疲惫,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来弥补过度的消耗。这些特性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强,所以人格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并非固定不变。

当自己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感到不确定时,自己的人格特性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更适合自己、让自己更舒适的指南。真的值得一试!


CPP MBTI 是专业的付费版本,但以下会提供几个免费试玩的 MBTI 测试链接。

以下可以去玩玩的测试的链接(免费的,准确性不保证):

感情不需要三观一致

 一段良好的关系,不一定要完全一致的三观。

况且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三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而摧毁一段关系,不是因为三观的不同。

而是你否认了他有表达三观的权利,

或者别人也否认了你的这个基本权利。

心中的小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心世界的小孩,不管你长到多大,还是已经当了别人的家长,这个内心的小孩永远左右着一个人的人生。




男性有时候被戏称为“喜欢很多玩具的内心小孩”,这种情形不仅限于男性,只是女性的表达方式不同。比起男性,女性的“内在小孩”更不容易被看见,以下会稍微解释原因。

比如说,有伴侣的人,如果另一半把事情处理得妥当,把自己和生活安排得很好,若被照顾者是一个没有自我察觉能力的人,内心的小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现身”,或者说,内心的小孩就很容易浮现出来。若不懂得尊重界限,在一起久了就会带来伤害,毕竟另一半还是从另一个家庭环境长大的个体。

内心小孩并不随随便便就浮现在一个人的外表上,大部分人的内心小孩是无法被看见或者被压抑起来的。一旦自己觉得周围安全,这个小孩才会慢慢露出来,不被再度压抑下浮现出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得“和外面不一样”。

要理解一个人,并不是只是在外面吃一顿饭,和别人聊了几句话就能够说自己理解了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可以很自然地显露出内在小孩(或者称为“释放小孩”)的阶段,没有经过好几年的相处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了解对方。

人与人生活在一起,能够自然地释放内在的小孩,同时也尊重别人内心小孩的存在,这会对幸福指数加分不少。

要么大家都尊重彼此,一起释放内在的小孩;否则就应点到为止,见好就收,保持界限和尊重。

RM44的鸳鸯排骨

 好久没到一家餐馆用餐,前几天心血来潮想吃一道想念很久的“海鲜煲”(越南咖喱)。

原本就只想吃海鲜煲,当时的我肚子开始饿了,下订单时就难以自拔认为自己能吃很多。

结果订单下好了,买了海鲜煲和鸳鸯排骨。

“鸳鸯排骨”也是自己想吃很久了的食物,期待那咸咸甜甜分开处理的排骨。

就在结账时,收银员跟我要RM80,确实被这个价钱吓到了。


为什么是RM80,收银员面不改色问我OK吗?

RM36 - 海鲜煲

RM44 - 鸳鸯排骨

心想,这两年的疫情真让人的钱包受不了,每一件物品都起价得那么厉害……

哎,就那么久才吃一次,硬着头皮给他结账了。

一面刷着QRcode Scanner,一面想

“RM80很好用,可以吃一顿很好了,为什么是会在这大炒档里花,你们最好不要让我着前常客失望……”

回到家用餐时,开了外带盒,还没用餐就开始失望了。


看到那道多买的“鸳鸯排骨”,让我难以形容人类那看重营收而舍弃品质的黑暗面的失望感。

还未放进口,单纯以卖相就可以看得出他们并没有好好为我准备着道菜肴。

他们用了老早炸好的排骨肉,是那种先腌制后炸过,适合用来准备木耳焖肉来去过水份的炸肉。

用这些老早腌制并炸过的肉,让排骨失去了原有的嚼劲也额外添加了其他味道在内。他们为我做的就只是额外准备一些调味酱汁淋上排骨表面,就这样处理我的订单。

吃进嘴里时,让我的RM44像RM500的感觉。鸳鸯排骨分别有两种口味,一半是咸口味的,另一半是凉凉甜甜的。吃进嘴里,咸的那一部分除了咸到舌头要烂掉也可能会酿成洗肾的咸,它除了咸味,我已经吃不出它还有什么别的口感和香气了。至于甜的那部分,也是咸的,如我先前说过的,他们用的肉是预先腌制炸过的排骨。

噢买尬~我的天~


庆幸,喜欢的海鲜煲还是保留着当初的品质。至少还有一个光顾的理由……

短短两年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事情。

许多人活在被各种不一样困境,

也有人的困境被疫情影响而变得更恶略。

天灾人祸在新闻报道上不停上演,人会很容易的在这种生活压力下容易习得无法挽回的焦虑感。变得非常容易失去同理心,大家要加油!

生活压力虽然增加了不少,但是感恩,自己与家人依然能够活得好好的。

话中有话,听起来感觉刺刺的 - 被动攻击 Passive Aggresive

 有时候跟人说话突然觉得一个人的意思并不明显,别人吐出一句说起来仿佛合时宜可是听起来感觉被讽刺。 —— 被动式攻击

被动式攻击很长在华人社会里遇到,当它发生在言语沟通时,一句简单的话听起来感觉到被讽刺,可是又指不出那句话出现什么问题。那种仿佛常让人悬摆在半空中,下不来上不去,说不清楚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处于什么状况。

举几个例子

1. 发生在一对情侣身上的:点餐记

两个在餐厅点餐时,A方说好随便点食物他都OK,可是A方是比较挑食的人。B方点了一道A方不太喜欢的食物,A都不说。当食物上桌了大家开始用餐时,A方就开始批评B不会点菜,点了那些难吃的食物,下次肯定不再让B点菜了。A纯粹想让B好受,因为B点了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可是就不懂得说出来。

A可能被逼受委屈;B原本可以决定事情是否发展得顺利,可是B就不说而选择了用被动攻击。


2. 再来个例子:挂念记

A和B是夫妻。A工作繁忙,A告诉了B近日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过了两天,B开始想念A,想A陪伴可是B不说,B以不回复讯息,不接听电话做回应。当A回到家也不理会的每一句问候以当作B对A的愤怒,B想让A承受自己负面情绪的后果。

A结果就处于不知情无缘无故下被对付。B就原本可以直接说“我想要你陪伴我”以避免更多的问题发生。

3. 话中有话

A和B是一起共事的好友。他们之间合作了好久,但是有时候还是会跟对方保持一段距离以免容易触犯到界限。A和B非常期待的一项计划里需要共同冒险处理一些项目,这项目不能够给少了其中一方的合作,项目完毕后的成果不太令大家满意。

A对B说下次要冒险我们应该先好好评估一下才行。策划项目的B听了心里不太舒服,就立刻回应A说,“怕失败就中断,别做了!”。A和B都知道双方都是互相需要,处理计划不可能少了一方,B以被动攻击让A闭嘴。

A的本意是想让双方事情从失败里吸取教训,B却误解了A,以为A是在责怪质疑自己的策划能力。


它是关系中的导火线

拥有被动攻击的人很难察觉自己有这样的问题,更甭说感情深厚的另一半可以察觉得出来。从情绪不成熟照顾者中成长的孩子更是容易出现这类型的问题,因为他们难以认识自己的情绪,难以习得自我认知的能力。

一段感情需要这三观维持长久

 何为三观?

1. 价值观

2. 人生观

3. 世界观


当情侣热恋的时候,若三观的不合并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在一段感情的开始,大家都会尽力找出共同点,若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并会被忽视,热恋感觉的强烈让人忽略了现实的维持情感条件的考量。

热恋时,这三观显得不重要。可是在进入婚姻之后,这三观会常常出现在各种生活细节里。

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笼统的概括为对金钱的看待、家务是否是等情况到了糟糕的程度才舍得动手还是固定时间会进行、对特定的事情拖延的状态、对如何好好利用时间的心态、再或者对玩乐的追求状态…… 这些价值观上弱出现的差异,将会折磨夫妻一直到没完没了。因为双方不会知道问题出现在价值观,并非是谁的方式比较对/错。

人生观

你想在自己的人生里有什么要求?
有的人看重自己的事业,有的则想安分守己过日子,有的得过且过没有坏事发生就好了……
婚姻关系面对现实的挑战时,一些琐碎问题需要由哪一方来处理没有确实的答案。
生活上会以这种观点为支柱,就是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到自己的人生和评断别人的为何/如何的方式。

冲突的发生会在人生观的差异而引发:
“算了吧反正自己都无法胜任,不必浪费精力” vs “事情很有挑战性,非把事情搞清楚解决不可!”

一方想呆在原地,另一方想正面应对问题。若这两个人在一起,两种处理方式的极端差异会造成让对方觉得不被重视,口角争议免不了让大家无法好好用自己最好的状态处理真正的问题。

世界观

有的人的世界观重,也有人害怕正面面对世界观。
没有共同的世界观,很难让两个人产生足够的共同话题和兴趣。
没有一块,夫妻两会常常遇到不懂如何跟对方说些什么事情。因为此观影响了事情理解得多远多宽多深入,交流细节时,如果对一个领域没有基本功难以搭得上话。
结果就演变成一种“说出来可能会让人心酸的事”,因为将会酿成“一方说,一方只能够以点头回应自己有在听”的局面。

尝试改变对方

已经是婚姻关系的人,尝试改变对方或许并非上策。如果一方不觉得有什么必要,另一方怎么努力追也无法做出什么改变,反而会让自己的付出过多而从期待换成怒气和无法挽回的压力。
试着沟通双方的界限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还是在情侣关系中的人们,是否要进入婚姻关系就需要三思了。三观的不同的负面影响会在养育儿女时期更加剧烈的浮现在台面上。

婴儿喝完奶后溢奶与拍嗝

为什么需要拍嗝?

4-6个月前的婴儿吃完奶之后需要拍打嗝,让吃奶时吞下的空气排出来。


什么时候可以不拍嗝了?

当你的孩子可以3个月后,可以自行打嗝就可以慢慢不必拍了。


拍嗝需要排多久?

5 - 10分钟。


婴儿拍嗝时的姿势

婴儿坐在成人大腿上,让他的身体前倾,一个手支撑婴儿的下巴到胸前的范围(因为婴儿颈部无法完全支撑头的重量)。或者让他趴在自己的肩头,一手的胳膊支撑屁股。

另一个手掌的手指合起来并中间鼓起(像鸭子的头形)形成一个空心状,从背面中下方轻拍然后往上轻推。


注意:拍嗝完毕之后,放婴儿入睡时,需要让他侧躺睡,因为溢奶时,可以顺着嘴角流出来,避免如呛奶造成的危险事情发生。

心境先静一静

有时候,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比一味咬牙硬撑更加健康。 当生活的压力让人动弹不了,可是地板上还散满了玩具, 在这时勉强自己在满腹情绪下去清理,只会让负面能量扩散到整个家。 我们究竟看重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从我们的内心挣扎中接收到怎样的讯息? 让客厅暂时凌乱不是什么大问题。 先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