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英雄并非男孩的唯一选择

被贴上“大小孩”的标签并非男性专属,但社会通常将其贴在未成熟的男性身上,且有时带有贬义。在英文中,这类人通常被称为“mama’s boy”,指过度依赖母亲的男性,他们往往缺乏独立决策能力,需要母亲的帮助和支持。相比之下,女性在类似的情况下通常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因为女孩依赖父母被视为正常,不会受到过多的指责。

然而,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男性面临着巨大的歧视和不必要的期望,必须符合“社会标准”才能被视为真正的男人。例如,我们要求男孩不要哭泣,即使他们感到受伤或难过,因为流泪是不被认可的行为。因此,从小男孩就被要求学会坚强,不允许表达“弱者”的情绪。

在职场上,男性如果表现出情绪波动,往往会被视为软弱,因为社会期望男人应当强壮、勇敢、沉着和坚毅。这些期望给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渐渐没有机会正视自己的内在情绪,最终许多男性变得情绪封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大男人”觉得表达伤心毫无意义,即使看到他人的痛苦,也认为那些情绪不值得显露。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角色的界限逐渐模糊,各种工作不再局限于特定性别,我们不再过于要求特定性别去处理特定的事物。然而,社会对男性的传统期望依然存在。他们被要求符合社会对男人的标准,才能被视为一个正常人。这使得男性在追求这些标准的过程中,背离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帮助男性发展自身能力和潜力,摆脱过时的社会期望和限制,追求自己的价值观。

最后,我想强调,这篇文章关注男性面临的心理挑战和社会期望,并非忽视女性也面临着各种社会和文化上的偏见和压力。我们需要意识到,性别不应该成为一个人发挥自己能力和追求幸福的障碍,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包容。


这是我阅读《男孩危机》之后的一些小感想,自己确实经历过类似的经历,很庆幸自己从中熬了过来。希望孩子们在未来奋斗的路途上,能够分清楚这些生活的障碍,知道什么是值得学习吸取的,什么是需要过滤的杂音。

没有评论:

心境先静一静

有时候,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比一味咬牙硬撑更加健康。 当生活的压力让人动弹不了,可是地板上还散满了玩具, 在这时勉强自己在满腹情绪下去清理,只会让负面能量扩散到整个家。 我们究竟看重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从我们的内心挣扎中接收到怎样的讯息? 让客厅暂时凌乱不是什么大问题。 先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