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者

一人在追一人在逃

周慕姿在《情绪勒索》中曾提到,在感情中,总有一个人扮演追逐者,另一个人则扮演逃避者。


就像《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电影中的恐龙不停地追赶,而人类则不断地逃跑。这似乎是维持一段感情所必经的过程。如果一直扮演追逐角色的人突然停止了追逐,那么习惯了逃避的人反而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甚至会担心:
为什么他不再追我了?
长期处于追逐角色的人,难免会面对不少挫折。逃避者会感到疲累,追逐者也会心力交瘁。他们因为想要得到对方而主动出击,但走在前线的人往往无法预知前方的困难将以何种方式出现。

然而,这些追逐者在心理层面需要保持一种信念:相信自己可以付出并拥有掌控感。当然,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和主动性,往往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他们需要学会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能力。累积足够的经验后,才能在有意义的感情中获益。经验的积累使他们更容易辨别局势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尽管挫折不断,那些学会重新站起来的追逐者,他们的耐力也会被过多的困难所消磨。天生的耐力并非无止境,过度的压力终会磨灭一个有志之人的灵魂。长期面对过多的挫折,会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耐心被持续消磨,最终会带来负面的反应。就像一根橡皮筋,适度的拉扯不会对它造成伤害,但过度拉伸或超出它的承受范围,它会失去原有的弹性,甚至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失去收缩功能,扭曲甚至断裂,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

承受过这样的内在压力,难免会扭曲一个原本心理正常的心灵。一旦失去了原有的“弹性”,要解决这些心理阴影就没那么直接或简单了。伤害一旦造成,就不像皮肉伤那样可以“痊愈”。纠正一个心理阴影,等同于“学会接纳和克服”,而非“治疗,让伤口复原”。这或许是受害者下半辈子都需要持续学习的功课。

感情中没有绝对的对错

无论是追逐者还是逃避者,适度地给予关怀,才是共同面对现实生活的实际做法。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而对原本想关心你的一方进行人身攻击。原本想付出关心,却遭到不明的攻击,你还希望对方继续以永不变质的关怀来对待你吗?

我们无法改变他人,需要学会的是从对方身上找到共同生存的边界线。一味地逼迫他人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反而会让原本喜欢的他/她变成另一个人。如果真的无法妥协,那么双方就一起寻找平衡点。要么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要么一起堕落。一个人走得太快,会让双方之间出现一种无形的距离。虽然并非绝对,但走得较远的一方需要学会宽容,去接纳较慢的一方;走得慢一些的,就得勇于做出一些新尝试。

在一段关系中,没有什么是“占便宜”的。如果一段感情中出现了“谁让谁占了便宜”,那么这段感情注定会破裂,或者它本来就是一门交易。只有互惠互利的感情,才能让双方受益,这就是所谓的双赢境界。感情本来就不像电影中那样浪漫。电影只呈现了感情路上一小部分元素,模糊了人们对背后实际付出的认知。而且,感情中原本就没有什么“公平”,能做到自愿性的“心甘情愿”,才更接近美满的感情。

大家都是为了共同生活而将自己丰富多彩的情绪融入其中。各方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理念,不同的生活方式出现冲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大家明白双方的共同目标是过得更幸福,秉持这个大方向,用它来解读对方的每一个举动,你会发现对方的真正用意。

归根结底,你会发现,以上所有的要点都是从自己出发。这就是所谓的感情之路,是一段了解自我的过程。当你在另一个人面前展现 100% 真实的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是如何与他/她相处的。或许事到如今,你现在才开始觉悟,曾经以为学到的经验并没有真正让你遇见并触碰到自己内心最深处,是一段很漫长却很有意义的新发现旅程。

诚实商人

常常想够买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器材的时候,
第一个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怕被人骗,被人“砍”(付超过市价的价钱)。
所以非得自己再三肯定、弄懂、学会到熟练,
唯有熟悉了才能够比较安心的去购买,
减少对辛苦赚来的钱的“伤害”。
这个时代有了网络商店的出现之后,
也方便了消费者物比三家的过程,
可是价钱高低出现明显差距时,
可信度就成了买卖的阻碍,妨碍消费者继续以更低的价钱。

我并非觉得每一个商家都是短见的,
曾经遇到过几个真正出来行正路的商家,
有幸能够遇到这些商家真的需要好好珍惜。

可活了这么久,没当到了新地方,
记忆里没有不必担心被人“砍”的印象,
尤其是出外买一些自己比较不熟悉的器材的时候。
这就是所谓弱肉强食?
为了生存真的只有这个选择吗?
我们是人类,有思维/判断能力的动物,不是禽兽。
做短见的生意,只选择做一次生意,真的比较明智?

转嫁给人可接受?

去过了日本一趟,购物时,听他们的sale总会提起一种日本人的观念。
“如果他们肯出高价出售一个商品,那商品就肯定有一定的价值/品质存在。”
“如果你只为了买比较廉价的商品,那么就得牺牲品质,日本人对自己的品质很有信心,卖得贵的肯定有它的意义所在。”
想购买一个品质好的商品,卖得便宜的商品就少花时间去考虑了(卖得贵因为他们真的对品质有信心)。
虽然如此,我也不排除日本也有黑心商人的存在,
或许只是那个频率就没有那么泛滥,而且可信赖的品牌也不难找而且还多样化/选择多。

选择短见的商家,照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来自遭遇不顺心。
我也相信没有人喜欢“爽”让别人受苦,
做生意时也难免会遇到被欺诈/不幸的事件,
负面影响过重,也渐渐把这些负面效果无意识下也扩散了给周围的人。

难道,自己遇难,转嫁给人是“可以接受”的吗?

不管有没有,都是"Sales"

本地的网络商店,很难看不到“Sale”,真的大家都全年在“sale”吗?
原本没有sale的东西都mark成“On Sale”,随便货比三家,
就很容易发现许多卖家只是明显的把价钱拉得特别高,再以市价当作“优惠价”去卖。

真的有帮助自己的销量吗?
这些举动,除了可以吸引注意力以外,它只是间接性在告诉客人们说商家本身不在乎客人们喜欢的“sales”,“用sales字眼不是真的有优惠,只是一味满足网络商店的流量”。

“Sale”字眼新用法
商家们,只有“On Sale”才能够吸引浏览量?
拉高价钱,然后以普通价格卖成折扣价会带来多少反效果的影响力多大没人知晓。

乱用“待标”/“Sale”字眼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人人都这样做,“Sale”这字眼被滥用,失去了它真正的“优惠”的意义。

没关系,在这个网际网路的时代,这些问题非常容易解决。
打开手机浏览器就能迅速的够货比三家,
同时间把乱用“sale”的网络商店也迅速的纳入私人黑名单中,
接下来就可以更快速找到可信赖,适当性使用“Sales”的商店了。

Block了之后,下次就不需要再看到那些乱来也浪费时间的商家啦~


常常会有一种想法突然出现在思绪里:
“生意人要在马来西亚成功,只要懂得推销/让更多人看见自己秉持诚实的信念和努力就能够让生意更上一层楼了”

多少个10年与阶段


前一段时间,家人“追戏”(看溏心风暴3),追到我这来。
这部连续剧让我最印象深刻的阿九(凌乘风)一直挂在嘴边说的人生还有很多个十年
在那之前,我想每个观众应该只是敢想人生还有多少个十年?不如痛快享受人生吧!,要不然就给人嫌命长的感觉。

自从TVB有这种嫌命长的说词,最近很少会听到有人再问人生有多少个十年?以示人生短暂,善待自己的论点了。(是错觉还是TVB的感染力极强?)

虽然步入了中年,自己还是停留在人生还有多少个10的思维。
换个角度想,有时候选择性去接受人生的确还有不少个10,可让自己心情放松。

对我而言,那“10是多或少其实只是意味着年龄数字,
只是在说明你活了多少和还剩多少年的生命。

关于人生岁数,阶段才是关键。
人生有几个阶段,而人只有一次机会去经历一个阶段,
在该阶段所做过的疯狂趣事,你只能够在下一个阶段里回味。

你或许会想象自己小时候的傻里傻气的回忆,
再好笑,你或许不会想以现在的自己回到那个时候了。
若想要,以你的人生历练,想要也做不到了。

享年阶段,你或许就不想再以有限的体力,再过着中年期穷奋斗的日子了。
后中年阶段,或许就不想再以刚踏入社会那样懵懵懂懂,中被指点学习。
中年阶段,或许就不会想再回到做什么也没有财力、实践自己的青春期日子了。
青春阶段,或许不想过着任何事情都得听着长辈指示去做事情的日子了。
幼年阶段,好想变大人(脱离这阶段),因为总觉得任何事情都能做到。

你可以度过几个“10,一个阶段却只能够经历一次。

这些阶段的来临没有预告,
当你来到了某个人生阶段,
只会以一种原来是长这个样子的感觉来迎接你的到来。

海变山

向海洋呐喊,得不到回音,
以为努力喊,喊破了喉咙,
会得到回报,应有的回报,
见山上的人,回音反应迅速,羡慕不已。

想把海变山,愚蠢得很,下场惨不忍睹……
是不是原本就不应该接近海?
是不是原本先主动离海选山?
是不是不该付出至苦到疲惫?
是不是原本就不该把焦点放重?



没有超能力,无法凡事纯粹付出,
没有童话故事般无条件付出的神力,
盼望付出得到回报,
只期望靠海可听得见回音。

看见山上有做着举动的人们,
不费吹灰之力随时可得到回音,
质疑,是否老早就应该放弃?

曾几何时,还笨得深信能够把海填成山,
把海炼成山那样拥有那么轻易可以得到回声的能力,
就凭着手脚亲自一斗一斗沙迁动,
海水却很毫不留情吞噬了原本就不属于它的东西,
是的…… 再愚蠢也去尝试。
固执认为问题不是用来逃避,
所以深信肯定会有解决之道,
一心想把海变成山那样可以得到喊出去的回音。

对,依然学习尝试中,
或许得学会放弃这里,把焦点转移?

只有当事人体会最深,
对任何人吐出都会带来不详后果,
唯独忍受,寂寞感重。
孤独得不简单……

尝试尝试……
一直到自己对事情渐渐失去动力,
变得开始质疑原本定下的是不是错了方向?
变得对原本动力十足的计划产生排斥心,
变得不敢把以它作为面对众人的话题,
变得不再主动制造接触的机会,
变得不敢思考近期的目标,
变得不想接近的事物,
变得不再尝试,
变得想逃避,
变阴影,
……
变成对那颗心产生陌生感。

“喂,初衷是长什么样子的?”


心境先静一静

有时候,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比一味咬牙硬撑更加健康。 当生活的压力让人动弹不了,可是地板上还散满了玩具, 在这时勉强自己在满腹情绪下去清理,只会让负面能量扩散到整个家。 我们究竟看重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从我们的内心挣扎中接收到怎样的讯息? 让客厅暂时凌乱不是什么大问题。 先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