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想过《芬兰的青年力》的生活

每次看到芬兰的书,都会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羡慕,这一次看过的这一本也不例外。
它是有关芬兰教育制度(不仅限于学校而已哦!)的书。说述作者在芬兰做交换生时读了一年高中,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却没有办法之下,逼自己继续接受填鸭式地教育。
我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他在其中一张文章内说到的“视野”。
我非常认同它所说的“当自己还没清楚知道自己真正要的东西是什么,就需要通过到世界的另一端见识别人地国家文化。从中见识和寻找自己的目标。”
作者的亲身经历让他对这个观点有更是坚定地看法,经过了他在芬兰年高中时认识的芬兰朋友分享他们在第二次见面前,也曾经到过其他国家去做交换生后分享的经验。
听过他们的经验分享,让我开始后悔在大学时期,并没有好好地在当时没有参与交换生地活动。虽然在整个学习环境和父母亲地管教下并不太鼓励这种“浪费”一个学期或者长至一年的时间,到远处去(距离遥远到根本不能够马上回家的那种)做交换生(这是在许多人眼中的一种“玩”,我称他为“视野”)。

在书内有很让我羡慕芬兰学生的一句话:“在芬兰,学生不会为了追求名校而挤破头,更正确地来说,名校并不存在,过度的竞争造成的学习压力自然而然不会发生。除了选择科系之外,他们多以城市的环境与风气做为参考,不单单局限在校园,而是把眼界放大,因为你不可能只活在学校里,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才是面对未来的挑战基本能力。”

读完高中后,他们都有一种观念,就是先等个一年的时间之后才去念大学。他们利用这一年时间去证实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自己想象中得那种理想。
他们却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理想”和“喜欢”这回事是怎么形成。有一位认为自己喜欢平板设计的一位芬兰女生曾经提过说: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喜欢一样东西、是和某样东西,那是基于心中的想像。每样东西都有许多面向,往往我们看到的都是对自己有里的那一面,然后不知不觉的自欺欺人。”


不打安全牌,做个追寻自我的怪胎:
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读到这一篇文章,好像让我看到鬼一样,突然“吓呆”了!
在马来西亚,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这么想,念玩小学就上中学,念完中学就考大学,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
要是“破除”这一个规律的人都是“不会读书”的人,在未来经济能力比起有大专资格的人,会比较有限的人。

可是芬兰的教育让芬兰人并不会这么想
有芬兰人会以做开卡车运货到不同城市的商家仓库作为兴趣/理想,当作者问到他说:“为什么不继续升学?”
他问这一到问题的原因是“念上了大学,你或许会有更好的出路”。
该芬兰人只读到高职,便不想再继续升学,他回道作者说:“汽修科毕业后,我对车子的了解已经相当足够,机械原理、零件组合,我能修、我能改,干嘛还要继续升学?还不如直接出来工作比较实际。”
他又说道: “继续念书,是给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在做的事”

换为自己的国家的观点来看,念到高中就不继续读书的人,他/她是否就是社会眼中的垃圾?还是连垃圾都不如?
再想,我们读书的原因有是为了什么?是否是为了不想成为“社会垃圾”而读?

有的人为了考试而读、为了家人而读、还为了面子而读…
结果,读的都不是属于自己。还想说些什么理想呢?


《芬兰的青年力》,一本刚考完高中将进入大学的一位学生写的书,而我已经过了大专时期,才比较积极地去追求这种“决定”。
建议觉得还未太迟的大家,相信理想的我们阅读这一本书吧!
让这本书开开自己对在世界另一端的青年如何面对生活的眼界。
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是来自我们周围的各种观念/期待,让我们比别人迟了很多年,再拖下去,“时间”将会变成自己不堪回首的回忆。

我最喜欢的部分:
- 热情打造可能
- 有一种资产,叫做视野
- 每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
- 为梦想奋力一搏
- 不打安全牌,做个追寻自我的怪胎


《芬兰的青年力》

没有评论:

MBTI 人格测试

最近通过启点文化认识了MBTI人格测试的工具。 原以为人类就是那么的无法预测,了解过MBTI之后才发现人类的性格老早被荣格在100年前的人格类型论给说明了。(MBTI并非荣格研发的,但是两者的概念有所相似) MBTI把人类分解为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倾向”: E...